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首页 > 相关资讯 > 详情
“筑•梦”会客厅沙龙01|何崴:从田野调查到乡村活化
2020-01-23 17:06 |  浏览 0

1月19日,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在福州市三坊七巷郎官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展示馆筑梦会客厅举办首次沙龙,中央美术学院何崴教授以《从田野调查到乡村活化》为题,结合上坪古村活化、石窝剧场、永春县吾峰村民住宅小区等项目的做法体会作了精彩分享,沙龙还安排了现场连线互动环节,复旦大学张勇教授、厦门理工学院黄庄巍教授分别在屏南县双溪镇前洋村和厦门理工学院与央美何崴教授及现场观众作了连线交流互动,来自台湾的乡建乡创实践者陈柏菁老师、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志森教授、厦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王量量教授等业内专家在现场与何崴教授进行了热烈互动。


视频地址:https://v.qq.com/x/page/v305564p5wj.html


沙龙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蒋金明副厅长主持,王胜熙副厅长到场进行点评指导。


“如今的乡村不仅是个地域,更是个载体,承载着我们的未来。但是乡村已经不是简单城镇化发展的概念,乡村的文化需要我们要去不断挖掘,甚至是深挖,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之一。”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王胜熙副厅长


部分互动精彩问答摘要


张勇教授:改造后的公共空间如何能够保障有持续的长久发展?

何崴教授:按以往的经验,我们在空间设计前会先思考这个场地将来是谁在用,要怎么用,并且从产业策划着手,结合运营者的需求来进行空间考量,在我们看来一个建筑活着比好看重要。


张勇教授: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村庄引入新村民,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社区业态?

何崴教授:关于这个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一方面从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前期的调研去体会每个村庄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让设计更具有地域性;另一方面是通过驻村的方式,以一个新乡绅的身份,通过挖掘在地内生动力,“扶上马送一程,未来自己跑”,让当地的村民有主人翁意识。


黄庄巍教授:您的作品融合了现代美学和乡土建造,可以认为是一种“当代乡土”的建构,十分雅致,在学术界和专业界认同度很高。但在乡村建设中,乡村基层包括村民、村委会等的审美其实是另一个维度,换言之,作为建筑师的“我们” 和作为使用者的“他们”所认知的“建筑”很多时候是两条平行线。您是怎么解决这种审美的维度差异?

何崴教授:匿名建筑其实是个特别生动的表达,民间做法很多时候是更注重所需即所得,它没有那么多矫柔和造作说道理的事,作为一名建筑师其实很难避免建筑上的自我表达。审美上差异大了,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差异小了,不具有审美价值。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在地域主义上加入一些个人表达,虽然这个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


黄庄巍教授:乡村建设规模虽小,但实则面面俱到,且在沟通、设计、建造中会遇到许多不可控的问题,很多时候导致初始理念和最终建成差异很大。您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保证设计概念落地的完成度?

何崴教授:这个问题在乡村确实是现实存在的,并且是个很大的痛点。乡村建筑体量小、周期长,甚至沟通成本加大,我们目前能采用的最有效果办法就是经常到现场或委托驻村团队配合。其实对于我本人,因为家庭原因,确实很难做到扎进村里去驻村,但尽可能增加去现场的次数,其余时间就是通过网络手法,将相关人员组成有效的现场控制群,每两天监控现场的情况,重要节点也一定会派人去现场。地方领导的支持也是尤为重要,并且要和现场人员形成一个很好的交流和信任。在乡村做建筑,建筑师可以不需要百分之百控制,我们通才采用“532理论”即50%看图纸、30%现场调、20%工匠自由发挥。这样能让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


黄庄巍教授:福建各地民居地区差异很大,多样性极强,您认为福建民居对当代设计最大的借鉴作用在哪里?

何崴教授:我很经常说,我把很多的第一次都献给了福建,福建的传统民居类型特别多,是一个活标本。闽北、闽东北、闽中、闽西北、闽南都不一样,这些地方的传统民居是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生活标本价值,在社会学层面和人类学层面上尤为重要,这些建筑如何转换为当代设计,是建筑师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但其实这里有两个核心关键的约束:一是建筑的结构体系发生改变,新结构完全复制老结构一定是有问题的;二是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我们不应该单纯学样式,可以尝试着把传统方式肢解、抽象化,融合。



文章转载自丨 royal  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